武城招商引资
武城县 - 历史去过武城县的人们都知道,这个县有三个地名很有意思,县城被称为“新城”,县城东南有个乡镇过去叫旧城,在运河边还有一个老城镇。初到武城的外地人每每被这三个地名搞得不得其解。其实,这三个地名的由来源于武城县治在历史上的多次变迁。“武城”一名由来已久,最早源于夏朝,《隋区宇图》云:“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建国”。战国时期,东武城是赵国的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地处赵、齐两国交界的前沿。《史记》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由此可以想见该城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此时,因赵国境内的山西定襄也有一个武城,故加“东”字予以区别,这是“东武城”最早出现的名称。西汉高帝四年(公元203年)置清河郡,东武城属之,为郡辖14县之一。东汉时,光武帝封济南王刘德为武城侯。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289年),去“东”字改称武城县,为清河郡所辖六县之一。前秦时,秦王符坚封长子为清河王移居武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武城县治驻地移至汉信城县旧城(即今南宫县悬空村),撤消在该城治所的清河县,将其县域并入武城县。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信城旧城复置清河县治所,武城县治所重新迁回今故城县瓦子庄附近。因此处地势低洼,不断雨涝成灾,于唐代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将武城县城治所南移九公里,即今故城县关庙村附近。此时,武城县域包括今故城县南部饶阳店乡、赵行乡以南八个乡,武城县西北部甲马营乡一带,清河县东北部的张宽乡、连庄乡、渡口驿乡等。至宋代大观年间(公元1108年—1109年)运河西决,武城县城被河水淹没,其治所随迁至运河东岸,即今武城县老城镇,自此以后一直未再变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城县政府驻地继续在此设置。1956年3月,武城东邻的恩县撤消,原恩县区域大部分划归武城县,其中包括恩县在明代时期的县治即旧城镇。1965年调整行政区划,经冀鲁两省协商,报请国务院批准,以卫运河为界,河西为河北,河东为山东,将武城县所辖河西部分划归故城县,将故城县所辖河东部分划归武城县。1973年卫运河拓宽,将武城县城向东北方向迁移20公里,重建新县城,即旧城西北1.5公里处。1984年,旧城公社改称武城镇;原县城所在地城关公社改称老城镇;人们到今天还习惯地把新县城称为“新城”。武城县 - 历史沿革武城县辖1个街道、5个镇、3个乡:广赟街道、武城镇、老城镇、滕庄镇、鲁权屯镇、郝王庄镇、杨庄乡、李家户乡、甲马营乡。汉置东武城县。晋太康中去东字改武城县。据《临清直隶州志》:“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因名。”1993年10月9日,撤销武城县梁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武城镇。1993年10月27日,撤销武城县鲁权屯乡,设立鲁权屯镇。1994年11月24日,撤销武城县滕庄乡,设立滕庄镇。1996年6月3日,撤销武城县祝官屯乡,将原祝官屯乡的祖寨、梁寨、范庄、韩寨、陈衣庄、后王庄、冶庄、前王庄、祝官屯9个行政村划归老城镇管辖;田庄、董白三、徐庄、谭庄、北王庄5个行政村划归甲马营乡管辖,行政区划变更后,老城镇和甲马营乡的行政区域界线以德政发[1996]62号文所附的1:5万地形图上标绘的界线为准(鲁政函民字[1996]27号)。1999年,武城县辖5个镇、8个乡:老城镇、武城镇、四女寺镇、滕庄镇、鲁权屯镇、杨庄乡、李家户乡、马庄乡、大屯乡、董王庄乡、郝王庄乡、蔡村乡、甲马营乡。2000年5月8日,武城县撤销郝王庄乡、蔡村乡,以原郝王庄乡、蔡村乡的行政区域设立郝王庄镇,镇人民政府驻原郝王庄乡人民政府驻地;撤销四女寺镇、马庄乡,将原四女寺镇的行政区域和马庄乡的胡家洼、潘庄、代官屯、南郑庄、小史庄、张郭秦、小贾庄、朱庄等8个村划归滕庄镇管辖,将原马庄乡的其它村划归鲁权屯镇管辖;撤销董王庄乡、大屯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武城镇(鲁政函民字[2000]33号)。2000年,武城县辖5个镇、3个乡。总人口361179人,各乡镇人口: 武城镇 107450 老城镇 41313 膝庄镇 51678 鲁权屯镇 36484 郝王庄镇 40773 杨庄乡 20232 李家户乡 30282 甲马营乡 3296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武城县辖5个镇、3个乡。武城县 - 地理武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陲,东经115°51'-116°17'、北纬37°03'-37°23'之间。东邻黄河故道,与平原县连接;南和夏津县交界;西、北两面隔卫运河,同河北省故城县相望;东北濒四女寺减河,与德州市为邻。全境南窄北阔,西南到东北较长,东西宽27公里,南北长33公里,面积748平方千米。县内地势南高北低,属于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地面高程饮马庄30.5米(以大沽口为基面,下同),胡家洼21.8米,自然坡降为1/6000。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淡水区、浅层淡水区和咸水区相间分布,深层地下淡水在本市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全市深层淡水埋藏度近70%的地域在100~250米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3.1℃。武城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秸杆养牛示范县和省畜牧强县。生产的“贝州牌”西瓜、“贝州牌”食用菌被确定为全省首家无公害绿色产品。武城县 - 人口全县总面积748平方公里。现辖5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393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2005年年底全县总人口37231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098人。男女性别比101.268:100。人口出生率8.9‰,死亡率7.8‰,自然增长率1.1‰,有少数民族11个,3936人。武城县 - 经济近年来,武城县树更高目标、鼓更大干劲,实干创新,引外活内,民营富民,工业强县,稳中求快,超常发展,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职工增资、企业减负、农民减负的目标,扎实工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县形成了玻璃钢、地毯、橡塑、棉纺、造纸、化工、汽车、酿酒、裘皮制衣、农副产品加工等十大产业,其中,立足玻璃钢、地毯、橡塑制品、白酒等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了“三业一品”兴县战略,取得显著成效。1988年被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是全国手工地毯最大生产县和橡塑制品基地县。目前,全县玻璃钢生产企业1320家,从业人员3.6万人,产品有40多个系列,800多个品种,产值达2.2亿元。地毯加工企业360处,拥有织机 4000台,从业人员3万人,产量达40万平方米,年可创汇2000万美元,社会效益1.2亿元。橡塑生产企业5 9家,从业人员6000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突出特色,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 1050家,工商业户达到26000户,注册资金5.9亿元,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65.51亿元,上交税金7480万元,增长83%。工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县形成了玻璃钢、地毯、橡塑、棉纺、造纸、化工、汽车、酿酒、裘皮制衣、农副产品加工等十大产业,其中,立足玻璃钢、地毯、橡塑制品、白酒等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了“三业一品”兴县战略,取得显著成效。1988年被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是全国手工地毯最大生产县和橡塑制品基地县。目前,全县玻璃钢生产企业1320家,从业人员3.6万人,产品有40多个系列,800多个品种,产值达 2.2亿元。地毯加工企业360处,拥有织机4000台,从业人员3万人,产量达40万平方米,年可创汇2000万美元,社会效益1.2亿元。橡塑生产企业5 9家,从业人员6000人。农业:在农业生产上,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观念调新、产品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工作思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区域种植特色和产业化发展格局。特别是今年武城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应对入世新形势,以国际和国内市场为导向,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着种植业,向土地要效益;一手抓着畜牧业,靠养殖业增收入。"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突出"一红(辣椒)二白(食用菌、棉花)";在畜牧业调整上,突出牛和羊。通过调整,靠一红二白增效益,靠养牛养羊奔小康。截止目前,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其中双孢菇面积100万平),棉花面积25万亩;牛存栏18万头,出栏6万头;奶牛存栏3000头;羊存栏18万只,出栏6万只。武城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了一批种植业万亩方、千亩方、百亩方生产基地和标准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食用菌和畜牧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武城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培植壮大了山东九发武城食品有限公司、武城辣椒专业市场、津武肉联厂等一大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及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武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供食用菌生产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且盐碱涝洼地面积大,劳动力资源充裕,为大规模、低成本生产食用菌提供了保障。目前,全县食用菌基地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主导产品有:平菇、双孢菇、鸡腿菇、草菇等,产品达十几个品种。我县食用菌量大质高,2000年5月份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首家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2001年5月,我县食用菌通过欧盟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武城县 - 民族宗教全县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苗族、哈尼族、独龙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等11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401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其中回族人口3890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滕庄镇、武城镇、郝王庄镇等3个乡镇的9个自然村,其中滕庄镇少数民族最多,有252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8%,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6个。滕庄镇满庄村是全县惟一的纯回民村,全村人口112人。其他少数民族分布较分散,在全县各乡镇街都有少量人口居住。全县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四种宗教,共有信教群众9475人,其中伊斯兰教3910人,基督教3436人,天主教1910人,佛教328人,有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9处,其中清真寺8处,天主教堂2处,基督教活动场所8处,佛教活动场所1处。有宗教教职人员8名,阿訇8名。武城县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选举法》、《山东省民族工作条例》、《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山东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扎实推进全县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与全县人均收入持平,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武城县 - 旅游陈公堤:陈公堤(志称“贝野长堤”) 该堤东临黄河故道—大沙河,高4-5米,顶宽6-8米,呈南北走向,横贯武城全境.北起德州东五里处,自四女寺村东3里处入武城境内,向南由武城镇肖邢王庄村西出境入夏津县。旧志载:在县西(指恩县)三十里许,为宋代陈尧佐守滑筑之,以障黄河,故名陈公堤。远远望去,于贝野之上突兀而起,蜿蜒南北,势若长虹,尤为壮观,堪称历史丰碑,列为“恩县十景”之一.如今,长堤已历经九百余年的风雨,深受其惠的武城人民,为怀念,牢记陈尧佐的千秋伟业,遂将长堤命名为“陈公堤”,并以诗词歌斌拨发褒扬之情. 旧志曾载七律贝野长堤诗曰:“御黄曾虑贝州空,大野长堤势若虹.旧渎犹传神禹迹,狂澜远障宋贤功.西湖苏白同佳话,东国平恩完故封.无恙田庐喜俱在,至今人尚颂陈公”。点将台遗址:位于卫运河东岸,鲁权屯镇漳南镇村南.此处原有一大土台,东西约长70米,南北宽约30米,高4余米.相传,系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与刘黑闼先后起兵,练兵,誓师用的点将台。若干年后,人去台留,其四周被水环绕,每到月末的夜晚,无月而亮如有月,素有"漳南夜"之称,形成一大奇特的自然景观.⟪重修恩县志 ⟫载有:"在县城西北六十里漳南镇,有土阜丈余,每晦朔夜,登眺朗然,故名夜月"之语,后被列为"恩县十景"之一.1965年前后,因修路取土惜被夷为平地。四女寺水利枢纽风景区:四女寺水利枢纽风景区.位于武城县东北滕庄镇四女寺村北卫运河上,西接德城,北连故城,可谓两县一区交界处.该工程竣工于1958年,设计流量为每秒1250立方米,校核流量为1680立方米.由南进洪闸(原称减河进洪闸),北进洪闸(岔河进洪闸),节制闸,船闸等建筑物组成,系具有防洪,排灌,航运综合效益的枢纽工程。1972年,为增强泄洪能力,进行扩建,将原有建筑物增高2米,还将上游设计水位增高.此项工程不仅保证了沿河广大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城市,航运用水的需要,洪汛季节使津浦铁路,德州市,天津市的安全有了保障.四女寺水利枢纽闸群甚为壮观,岸迷垂柳成荫,公园花草繁茂,河内碧波荡漾,风光十分秀美。古贝州遗址:位于广运街道办事处“四关”。该遗址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1000米,中心位置在现汽车站的十字路口。遗址较之周围高出许多,形成一大土阜状。经数次勘查,发掘与收集,先后出土并征集到陶器,铜鼎,唐代的绞胎瓷坛,白釉瓷碗,黑釉瓷碗,宋代的黑釉小瓷狮,数枚古铜币“大观通宝”,“大泉五十”及“五铢”等多件文物,为研究贝州,历亭县的历史,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实物资料,1957年曾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河带状公园青龙河带状公园:青龙河带状公园,位于城区中心,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56米,河内绿水悠悠,青石栏杆庄重典雅,十分壮观,岸边树木花草美丽相映。整个公园绿化面积达6万平方米,水面2万平方米,大理石与花砖相接合铺地面,园内亭台、喷泉、假山美不胜收,夜晚灯饰别致,千姿百态,熠熠生辉。漳南月夜:漳南月夜,在县城西北六十里漳南镇,有土阜丈余,每晦朔夜,登眺朗然,故名夜月,俗传为刘黑闼起兵台,因台的四周被水环绕,每至月末的夜晚,无月而亮如有月之夜,实为一大奇观。武城县 - 特产武城辣椒:武城镇是鲁西北最大的辣椒良种推广和种植基地,辣椒种植面积达6万亩,总产量1.8万吨。干、鲜辣椒及辣椒制品畅销国内外。2002年投资1亿元,建成了占地500余亩的中国武城辣椒城,并成功地召开了全国首届辣椒洽谈会。棉花:武城县棉花种植历史久远,品质优良,全县棉花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10万吨,是全国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县和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双孢菇:双孢菇简称蘑菇,又称白蘑菇、洋蘑菇。子实体是由 菌盖、菌柄、菌褶、菌幕、菌环五部分组成。菌盖色白柔嫩,是主要食用部分。菌盖下面的菌褶,初为白色,后呈粉红色,开伞后变为褐色,每片菌褶两侧生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棒状担子,每个担子顶端有两个孢子,所以叫双孢菇。双孢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不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含量高于其他菌类,而且含有多种具生理活性的矿质元素,具有降血压、降低胆固醇、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药用价值。武城县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 武城县建设用地资源丰富,对于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按照国家规定,依法提供建设用地。 ●水资源优势 水利资源充沛,京杭大运河源远流长,黄河水穿境而过,国家南水北调最大平原水库——大屯水库位于境内,库容6000万立方米。 ●能源优势 供电 距鲁西北最大的电厂——华能德州电厂仅30公里,形成了以220kV为主电源、110kV为主网架、35kV为骨干网、10kV线路遍布城乡的现代化供电网络,所有35kV及以上变电站都实现了双电源供电、双主变运行,可充分满足企业用电需要。 天然气 在西气东输冀宁线沿途55个县中,武城是唯一设立县级分输站的县。天然气站位于县经济开发区内,紧邻省道德商一级路,日供气量100万立方米。 ●人力资源优势 武城县人力资源充裕,拥有齐鲁职业技术学院、武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武城县技工学校等培训机构3处,开设有IT教育、机械、电工、数控技术、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等10余个专业,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先后为玲珑轮胎有限公司、富士康(烟台)公司等大企业输送用工3000多人。武城县产业结构 武城工业经济特色鲜明,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玻璃钢)、农产品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拥有各类生产企业169家,产品达2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主要包括齐鲁牌新能源汽车、汽车铝轮毂、轮胎、密封件、注塑件、模压件等。汽车零部件产业被评为“山东省十大特色工业产业集群”,武城被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等部门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 新材料产业,以玻璃钢、中央空调、工程橡胶、保温材料为主,拥有玻璃钢、中央空调生产企业900多家,主要产品有中央空调机组、冷却塔、风机盘管等,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1988年被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是全国重要的中央空调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以单晶硅、多晶硅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材料及其相关高科技术产业正在崛起。 武城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优质棉花生产百强县,拥有江北最大的棉花生产加工基地;辣椒种植面广,被中国果蔬专家委员会、全国特产经济开发中心分别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中国辣椒第一城”,拥有大型辣椒深加工企业10余家;武城县还是山东省首家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山东省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食用菌种植面积达500多万平方米。农产品加工产业,以棉纺织、辣椒、食用菌、白酒和地毯为重点,拥有各类棉花加工、纺纱企业300多家,年加工能力600万担,棉籽600万吨,棉纺能力达80万纱锭。拥有神龙毯业有限公司等地毯生产企业9家,年产手工毯、机织毯等各类地毯300万平方米,武城被命名为“中国民族毯业城”。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承鲁酒千年历史,酿五粮现代精华,是一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全国纯粮食酒重点生产厂家。企业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白酒工业百强企业”、“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目前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五粮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白酒生产目前已形成浓香、酱香、兼香齐全,古贝春、古贝元、国蕴三大主导品牌,高、中、低档兼备的格局。古贝春商标系“中国驰名商标”,古贝春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古贝春酒被指定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特供酒”。武城县区位优势 武城县区位优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5小时经济圈内包括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大中城市;紧邻京台、京九、京沪高铁三大铁路干线,距青银高速、京台高速德州南出口10公里,距德龙烟铁路德州南站15公里,距天津港2个小时路程,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70分钟路程;境内道路四通八达,105国道、德商一级路和建设中的德商高速、规划中的聊城—德州—黄骅港铁路贯穿南北,省道318线和规划中的武临高速横跨东西。省道318线武城运河大桥双向四车道,是连接鲁冀两省及西北地区的又一条黄金通道。全县通车总里程和万人均占有率均位居德州市首位、山东省前列。武城县优质服务 武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统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抓手,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形成了安商、亲商、敬商的良好氛围。建成了德州市第一个高标准设计、高效率运行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将行政许可和便民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对于招商项目实行领办制度,由县监察局牵头,全程办理项目设立、开户、建设等手续;实行定价限时,即定收费标准、限手续办理时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投资者,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